发布时间: 2025-04-10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局拟对受理的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4月10日-2025年4月16日(五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电话(传真):0870-****889
通 讯 地 址:**市**区环**路419号
邮 编:657000
2025年4月10日拟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 **市**桥、****电站接入系统110kV输电线路建设工程项目 |
建设地点 | **省**市**县 |
建设单位 | ****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恒特技术****公司 |
项目概况 | 拟建2回110kV线路。燕子坡110kV线路“T”接入110kV盐北线:****电站110kV出线构架(燕子坡升压站110kV出线间隔),止于110kV盐北线#051号塔附近;采用单回路架设,线路路径长约7km;导线采用JL/LB20A-240/30铝包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两根OPGW-80(24芯,G.652D)光缆;**塔基17基;拆除110kV盐北线原#051塔,拆除导地线长约0.38km。 **桥110kV线路“T”接入110kV撒盐线:线路起于**桥~**变110kV线路原N9塔附近,止于110kV撒盐线T接点;采用单回路架设,线路路径长约1km;导线采用JL/LB20A-240/30铝包钢芯铝绞线,地线一根采用OPGW-80(24芯,G.652D)光缆,另一根采用JLB27-80铝包钢绞线;**塔基6基;拆除工程:****电站至**变110kV线路,退出**变间隔改为T接110kV撒盐线,拆除原N9、N10、N11铁塔3座,拆除原N9-N11段导地线长约0.7km,导线为JNRLH60/G1A-300/40型耐热铝合金导线,地线一根为OPGW-24B1-90复合光缆,另一根为JLB20A-80铝包钢绞线。 项目总投资2614万元,环保投资77.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8%。 |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 施工期:废水、固废、扬尘、噪声、生态等。 运行期: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噪声、生态等。 |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施工期:(一)废水:(1)输电线路施工人员临时租用附近村庄民房,不单独设置施工生活区,生活污水利用当地的化粪池等设施进行处理。(2)涉及废水产生各个施工点均应设置沉淀池,沉淀池宜满足废水收集要求,施工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用作塔基建设过程中的混凝土拌合用水,不外排。 (3)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场地周围的拦挡措施,尽量避开雨季土石方开挖作业。(4)落实文明施工原则,施工废水不外排,采取有效的拦蓄措施,防止施工废水进入附近水体。(5)混凝土养护中采取薄膜包裹、覆盖,喷涂养护液等技术手段,杜绝无措施浇水养护;(6)在线路跨越河流架线施工时,采用一档跨越的方式,不在河中立塔,架线时采用无人机等放线施工工艺,减少对河流的影响。 (二)固废:(1)生活垃圾:各施工点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袋装后运往附近垃圾收集点由当地村庄垃圾清运人员转运处置。(2)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收集后可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运至建筑垃圾堆场进行妥善处理。(3)施工土石方:土石方全部回填,无永久弃渣产生,表土临时堆放于附近塔基施工场地区一角,后期用于绿化和复耕覆土。土石开挖应尽量避开雨天施工,开挖的临时土石方采取覆盖的措施,及时回填。(4)拆除固废:拆除的绝缘子串、铁塔、导线等金属材料放入指定的仓库,进行妥善处理;拆除的混凝土委托相****政府指定的受纳场地。 (三)扬尘:(1)项目土方作业时采取洒水降尘,遇到大风天气,需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2)在易起尘的材料堆场,采取密闭存储或采取防尘布苫盖;(3)设立施工保洁责任区,确保施工工地周围环境清洁等措施防治土方作业等施工扬尘;(4)施工单位制定并落实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作业,洒水降尘等降尘措施。 (四)噪声:(1)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施工材料运输安排在白天进行;(2)合理布局机械设备,并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修,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3)运输车辆进出施工现场减速并减少鸣笛。 (五)生态:1、土地占用保护措施:(1)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及开挖量,输电线路施工限制在事先划定的施工区内,不得超范围施工。(2)对开挖后的裸露开挖面用防尘布覆盖,避免降雨时水流直接冲刷;施工时开挖的土石方不允许就地倾倒,应采取回填等方式妥善处置,临时堆土应采取围护拦挡措施,并在堆土表面覆上防尘布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3)优化塔基布置,输电线路塔基应避开农田、耕地,确实无法避让的应尽量布置在农田、耕地边角处,减少对农业耕作的影响。(4)优化施工方案,减少临时占地占用的农田、耕地面积,必要时用彩条布、钢板等隔离,减少对农田、耕地的耕作层土壤的扰动和破坏。(5)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及早清理施工现场,对施工扰动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并根据土地利用功能及早复耕或植被恢复,避免水土流失。 2、植被保护措施:(1)避让措施:①建设塔基基础平台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势和环境,对基础进行平整时,严格按照施工征地红线进行规范施工,尽量避免对林地造成多余的破坏。②合理规划施工便道、牵引场地、材料堆放处等临时场地,合理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的行走路线,避免对施工范围之外的区域的植被造成碾压和破坏。③施工期尽量选用本地的施工机械及材料,外地进入施工区的施工机械及材料等应经过严格检疫,防止病虫害传播。(2)减缓措施:①控制塔基开挖作业面,减少塔基开挖造成的植被破坏;施工过程中合理开挖,保留表层土,施工过程中表层土与下层土分开,暂存的表层土用于后期的回填。②线路经过林区采取高塔架设方式,控制导线与树木垂直距离,不砍伐线路廊道。③项目的施工牵张场、料场应选择线路沿线现有空地,施工道路应充分利用线路周边交通道路,对于没有已建道路直达的施工区域,材料运输优先选择人抬马驮方式,需开辟机械运行道路的,控制施工临时道路开辟长度和宽度,从而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④跨越施工场选择尽量避让植被密集区,优化跨越处的施工工艺,减少占地面积;缩短跨越施工时间,减少对跨越处植被的干扰。⑤线路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改良型基础、紧凑型设计,尽量少占土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和植被破坏面积,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⑥输电线路施工架线过程中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施工工艺,减少架线牵引过程中导线对地表植被的扰动破坏。⑦在线路设计过程中尽量优化路径,减少线路路径长度,减少占地面积。⑧挡护坡面坡脚,防止水土流失。对于的确需要在坡度大于15°的地区设置杆塔的区域,施工时应及时在坡脚处设置草袋挡土墙挡护或坡面种植草本植物等防护措施加以防护,以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发生。⑨工程完工后应及时清除各种残留的建筑垃圾、石块。(3)恢复与补偿措施:①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塔基占地周边、临时占地(牵张场等)附近植被的恢复,采用当地的土著种,根据当地原生植被类型进行恢复,尽量与周围植被及植物种类保持协调。②收集表层土充分利用,及时复垦。对于占用林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表层土,尽量还原土壤结构,复耕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4)管理措施:①积极进行环保宣传,控制行为规范,严格管理监督。②加强施工监理工作,强化对现有植被的管理。施工前划定施工活动范围,确保施工人员在征地范围内活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严格限制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严禁越界施工破坏区域植被及生态环境。③在工程管理机构,应设置生态环境管理人员,建立各种管理及报告制度。 3、动物保护措施:(1)避免措施:①优化输电线路路径,综合比选,尽量避开沿线植被较好区域,靠近生态敏感区施工时,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活动对区域动物多样性的影响。②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③做好施工污水的处理工作,禁止将施工废水直接排入水体。④施工过程中减少施工噪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⑤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使施工机械保持良好状态,避免超过正常噪声运转。对高噪声设备,应在其附近加设可移动的简单围障,以降低其噪声影响。(2)减缓措施:①加强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猎杀兽类、鸟类和捕蛇捉蛙。②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禁止在非施工区点火、狩猎等。③塔位有坡度时应修筑护坡、排水沟,施工场地应恢复自然植被,确保不发生塌方及水土流失现象。④综合规划,减少开辟线路新走廊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对鸟类的影响;⑤合理规划施工工期,减少工程施工期对鸟类栖息地的扰动和破坏,降低施工噪声对鸟类的惊扰和驱赶。(3)恢复与补偿措施:对塔基临时施工区以及牵张场、跨越施工区等应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尽量减少生境破坏对动物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动物适应新的生境。(4)管理措施:①施工期间加强临时施工场所的防护,加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管理,减少水体污染;做好工程完工后生态的恢复工作减少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对动物带来的不利影响。②设置告示牌和警告牌,提醒大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加强对项目区内的生态保护,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法加强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教育;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动物生境的行为。③提高施工人员的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4、水土保持措施:(1)对可能出现较大汇水面、积水面且土层较厚的塔位要求在开工前开挖排水沟,并接入原地形自然排水系统。(2)施工期间的临时表土堆放采取临时覆盖。(3)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及时进行复耕及植被恢复。 5、施工期对“三场”采取的保护措施:(1)对“三场”占地区域进行定期洒水,减少干燥天气扬尘产生量。2)对“三场”区域进行篷布遮挡,减少扬尘产生及水土流失。(3)施工区和堆料场四周设置截排水沟,有效预防雨天造成水土流失。(4)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施工设施,并进行植草绿化或恢复原有植被,选择当地常见树种进行绿化。 6、**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措施:(1)进一步局部优化塔基位置,确保塔基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线路杆塔定位时使线路塔基尽量远离生态保护红线。(2)跨越塔塔基的设计因地制宜采取全方位长短腿配高低基础,最大限度地适应地形变化的需要,避免塔基大开挖,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尽量减少占地和土石方量,保护生态环境。(3)在线路跨越生态保护红线处优先采用环境**型的飞艇、动力伞或无人机等放线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范围。(4)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三场”及临时占地,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堆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5)临时施工道路尽可能利用保护区内已有乡村公路、机耕路、林区小路等现有道路;局部交通条件较差的山丘区,尽可能通过人力或畜力将施工材料运至塔基附近,施工道路不得占用生态保护红线。(6)本工程跨越塔的塔基基础开挖土方先临时集中堆放在塔基施工场地范围内,待基础浇筑完成后全部回填,不外弃,施工结束后对塔基区通过播撒草籽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7)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了解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意义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在施工过程中不进入生态保护红线内,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严禁捕猎、和随意砍伐、践踏植被。(8)做好水土保持和防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务必做好拦挡、排水、沉沙、覆盖等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减小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9)工程施工结束后,建设单位必须组织和督促施工单位再次清理施工场地,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严禁随意在生态保护红线内丢弃、贮存、堆放或填埋。(10)施工结束后开展土地整治,进行植被和迹地恢复。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塔基施工区附近进行植被恢复或复耕,恢复临时占地区域原有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功能,并加强后期养护和维护。 运营期:(一)工频电场、工频磁场:(1)工程投运后及时进行电磁环境监测,确保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的限值要求。(2)加强线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线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二)噪声:工程投运后及时进行声环境监测,确保线路沿线各声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功能区标准限值要求。 (三)生态保护措施:1、植被保护措施:①加强对线路塔基处、临时占地区域植被的抚育和管护。②在线路维护和检修中仅对影响安全运行的树木进行削枝,不进行砍伐。③加强用火管理,在线路巡视时应避免带入火种,以免引发火灾,破坏植被。④线路巡视时应避免带入外来物种。 2、动物保护措施:①做好线路的巡视和维护;②加强管理,禁止巡检人员巡线过程中随意捕杀野生动物。 |